【周則中醫師】什麼時候做什麼影像檢查呢?認識電腦斷層掃描、磁振造影、正子造影

想像一下,你有個很衰的同事,下班的途中過馬路被車撞了,被救護車送到醫院。急診醫師發現他有頭部外傷,所以第一時間做了「頭部電腦斷層掃描」。

 

幾天後,當你去看他,他跟你抱怨脖子很痛,手麻舉不起來。他告訴你說神經外科醫師又幫他排了「頸部磁振造影」,但要兩天後才做得到。你正納悶為什麼要照這麼多東西,不知道要不要打什麼顯影劑,又有輻射線,會不會有後遺症?一抬頭就看到房間的電視裡,健康專家正在討論「正子造影」可以配合斷層掃描診斷⋯⋯

 

怎麼這麼多專有名詞,到底什麼時候要做什麼影像檢查呢?

 

電腦斷層掃描、磁振造影與正子造影

影像學可以幫助醫師診斷。其中電腦斷層掃描、磁振造影、正子造影是最常被提起的「重裝備」。

 

電腦斷層「最快」,對許多急症的診斷有很大的貢獻,但有輻射暴露風險;磁振造影特別用來照「軟的東西」,例如:腦、脊髓、椎間盤、軟骨、韌帶肌腱等,沒輻射但要做很久;正子造影看「癌症遠端轉移」,跟電腦斷層一樣也有輻射暴露風險。

 

「電腦斷層掃描」簡單來說就是一台強力X光機,利用軟體重組一系列的X光片。

 

不同於電腦斷層掃描,「磁振造影」則用電磁波去激發水裡的氫原子,利用氫原子的共振方向來做顯像,所以說越「水」的組織顯影越好,甚至可以「透視」血管跟膽管,缺點是施作速度慢,至少要半個小時以上,且容易受到金屬干擾。

 

「正子造影」的原理是利用的是某些細胞超愛糖的特性,把葡萄糖改造成放射物質,再看全身組織吃糖的程度。例如,腫瘤細胞非常愛吃糖,如果在某些不該亮起來的地方有顯影,很可能就需要進一步去找原因。所以說,正子造影可以配合全身斷層掃描來定位。


什麼是「顯影劑」?

那麼,什麼是「顯影劑」?什麼時候需要打「顯影劑」呢?當我們晚上在房間裡找東西,想看清楚就要開燈。做影像檢查,醫師需要看更清楚的時候,就要打顯影劑。打完顯影劑的造影就像開了燈一樣。

 

我們身體接受到顯影劑時大部分不會有什麼異狀,只要在檢查前後多喝點水,顯影劑很快就會從腎臟代謝掉了。現在健保已經全面給付副作用較小的顯影劑,請安心使用。另外,如果腎臟功能很差,在使用「磁振造影」的顯影劑前,建議先與醫師討論。

 

剛剛提到輻射暴露,做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掃描的輻射量大概等於正常人一年接受自然的正常輻射量(約為2mSv;mSv是毫西弗,為人體受到傷害的程度)。聽起來有點恐怖,但是如果要造成身體急性輻射傷害,一次暴露的量大約要超過250mSv。

 

持續的輻射暴露雖然長期可能會增加癌症與基因突變的風險,建議還是不要應噎廢食,當做則做,畢竟急症沒解決,討論長期的問題也是白搭,對吧!

周則中
一般外科

衛生福利部恆春旅遊醫院外科醫師

文章數
66
回答數
3

問8 線上視訊諮詢

諮詢專業醫師的第二意見,確保您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追蹤問8粉絲專頁